欢迎访问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法院官方网站,今天是:

拼多多又上热搜!996是福报还是陷阱?

2021-01-12 17:15
来源: 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法院
    浏览: 453

2021年新年伊始,拼多多公司频上热搜,背后原因令人叹息。2020年12月29日,拼多多员工凌晨1点半下班途中不幸猝死;1月9日,拼多多一员工在家中跳楼自杀离世;1月11日,拼多多解约匿名发帖员工……一时间,关于996工作制的讨论再登热门,在加班盛行的996现状下,劳动者个人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微博热搜.jpg

根据《劳动法》规定,加班在基于用人单位的需要的同时,也必须要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并且需要征得劳动者的同意。“996”超负荷工作模式看似以“奋斗”“梦想”等光鲜靓丽的口号来驱动,忽略了要征得劳动者同意这一重要条件,不仅给员工身体带来巨大损害,而且也给企业自身经营带来潜在的工伤事故风险。

人民日报评论截图.jpg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漫画配图2.png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工作制分为3种:标准工时制、综合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

标准工时制是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进一步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综合工时制,按照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是指用人单位分别以周、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作制度,但是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当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不定时工时制,《意见》中也明确规定,指不受劳动法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但用人单位应采用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的工作和作息方式,确保职工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完成的工作方式。

《劳动合同法》第68条 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由此可见,互联网公司推崇的“996”工作制中,即便扣除每天一小时的休息时间,那么,每天的工作时长也达到了11个小时,如果按照每周工作6天计算的话,每周工作时间长达66小时,无论采用是标准工时制还是综合工时制,都存在着严重的加班情形,这种工作制更不可能符合不定时工作制中弹性工作时间的规定,所以“996”工作制是违反《劳动法》的。

漫画配图1.png

遇到996,劳动者如何维权?

如果企业利用“鼓励”的模式变相强制要求员工加班,并对拒绝加班、拒绝“996工作制”的员工进行降职、降薪、处罚、辞退等措施,该种情况下公司明显违反相关法律,员工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我国法律规定,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要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要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而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则要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如果企业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即不放假,也不按标准发放加班工资,只给调休,此种情况下也属违反法律规定。劳动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权。首先,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投诉。《劳动法》第90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第91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其次,劳动者可以申请调解、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另外,员工辞职时,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996并不是奋斗的代名词,正如新华社评论说道:“如果无视员工意愿与其身心健康,甚至让员工辛辛苦苦连个加班费都拿不到,一些企业强制推行996工作制就是在透支员工的健康、透支企业的未来,这恰恰是对奋斗者的伤害,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误读。